栏目导航
提示: 网站导航组件在当前页面和配置下,没有获得可显示的导航项。
热点文章
当前位置
“十一五”体育社会科学发展规划
2016-06-12 00:10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科学的意见》的精神,进一步推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为我国体育发展进一步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特制订本规划。

“十五”期间,体育社会科学日益受到重视,社会各界对体育社会科学地位的认识逐步提高,2004年印发了《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科学的意见》,有力地促进了体育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广大体育社会科学工作者紧紧围绕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体育社会科学为领导决策服务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的作用进一步体现。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研究课题数量不断增加,研究领域逐步扩展,研究内容日益深入,研究质量逐年提高,课题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成果转化力度加大,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得到加强。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25个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理论人才,壮大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队伍。

当前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还不能适应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研究基础还比较薄弱,对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亟待加强,体育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期间,我国将举办2008年奥运会,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经济将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体育社会科学深入研究。体育社会科学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对着巨大的挑战。广大体育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紧密围绕服务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大局,为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持,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十一五”期间体育社会科学发展的指导方针与目标

“十一五”期间体育社会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体育实践服务,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当代,面向未来。

“十一五”期间体育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研究队伍,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产生一批能够对我国体育发展有指导作用和对宏观决策提供重要参考的研究成果;建立和形成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多出优秀研究成果和促进成果转化的科学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初步建成面向中国体育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社会科学体系。

二、“十一五”期间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体育社会科学的人才队伍建设

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支数量与结构合理、学科门类齐全、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的育人、用人环境,培养一批体育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中青年理论骨干和后备人才,给他们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优良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其在课题研究、政策咨询和决策咨询中的骨干作用。建立体育社会科学专家库,并力求学科布局和区域布局合理,充分发挥各方面专家的作用。

(二)力争取得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围绕体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体育社会科学要坚持把研究回答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积极推动学术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争取“十一五”期间取得一批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精品研究成果,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支持。要逐步完善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实施国内外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与编辑出版计划。

(三)完善体育社会科学的管理工作

要建立有利于调动体育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和奖励制度。采取措施促进不同部门和单位、不同的学术研究领域进行交流。积极支持综合性高等院校、体育院校和政府主管部门等开展联合攻关研究。改革项目评审制度和评审方式,严把立项“入口关”和结项“出口关”,提高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质量。要充分利用报刊、互联网、体育期刊等多种媒体,加大成果宣传力度,拓宽成果转化渠道,编辑出版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汇编》,促进体育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加强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

继续发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骨干作用。对各基地建设的质量与水平进行评估,通过评估促进基地的规范化管理与全面建设。通过召开学术研讨会、开展重大项目研究、创建高水平的体育论坛等多种方式,加强基地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调动各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积极性。各个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要突出特色,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发,确定自己的重要研究领域与方向,提高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工作效益和整体水平。

三、“十一五”期间的重点研究领域

(一)体育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

小康社会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体育发展战略;体育改革;体育法制;体育可持续发展;体育事业统计;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的协调发展;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体育发展特征;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发展;港澳台体育;国外体育;中外体育比较研究等。

(二)群众体育研究

小康体育指标体系;群众体育体制创新;群众体育的组织;全民健身体系;全民健身计划;全民健身服务业;新农村体育发展;城市体育发展模式;职工体育;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继承与发展;体育教育模式与创新;学生体质与健康;群众体育的科学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等。

(三)竞技体育研究

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竞技体育体制;训练与竞赛制度;奥运会研究;全运会研究;运动项目规律与特征;竞技体育的成本效益问题;运动员权益及保障;竞技体育后备力量;新时期的业余训练体制与运行机制;运动队管理;教练员、裁判员的选拔、培养、交流和管理;竞技体育道德、纪律与法制建设;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等。

(四)2008年奥运会相关研究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北京奥运会的特色;北京奥运与中国文化的传播;北京奥运会的效益追踪评估(前后期);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培训与服务;北京奥运会的后期场馆综合利用与效益;北京奥运会与中国体育发展;北京奥运会遗产综合开发研究等。

(五)体育经济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体育产业发展的外部市场环境;体育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体育产业政策;体育彩票;体育产业的统计体系;体育市场管理;体育消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运营;体育产业投融资;体育服务业标准化管理;国外体育产业。

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科学的意见》,充分认识体育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创造和树立体育社会科学与体育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体育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体育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体育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体育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体育社会科学人才与任用好体育自然科学人才同样重要的氛围和观念,进一步做好体育社会科学工作。要切实加强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领导和组织管理,引导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关注体育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注意吸收利用优秀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要切实做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保障工作,加大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积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广大体育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努力开创体育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国家体育总局民族体育重点研究基地“十一五”建设规划

一、建设目标

“十一五”期间,将吉首大学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成国内独具特色,具有国家水平的体育社会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中心及人才培养基地。使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与我校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及体育教育专业建设有机地融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方面发挥带头作用,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为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献计献策。

具体任务是以人才为根本,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和民族类学科研究特点,以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成果质量为目的,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瞄准体育社会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前沿,每年承担国家级课题1~2项,省部级课题4~6项,在全国形成较强的学术影响和学科优势。力争在2007年获得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在2009年获得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将民族传统体育学建设成国内先进学科并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发展及培养高水平人才服务。

二、研究领域

“十一五”期间,加强基础研究,将研究领域从原来的以湘鄂渝黔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为主,拓展到以西部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为突破点,研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化中的发展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体育基本理论研究

① 2008北京奥运会对我国体育管理机制的影响和作用研究②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管理学分析③ 我国社会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及趋势研究④ 体育赛事商业化的利弊及趋势研究⑤ 21世纪东方体育发展战略研究⑥ 民族地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相关因素的分析与研究⑦ 加入WTO与申奥成功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⑧ 民族传统体育在城市社区体育中的作用与地位研究

2.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研究

①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理论架构研究②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与中国民族政策研究③ 民族传统体育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④ 民族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研究⑤ 民族传统体育与2008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研究⑥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利用与发展研究⑦ 经济全球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变迁与少数民族价值意识重构研究

3.民族传统体育经济研究

①民族传统体育与西部大开发研究② 民族传统体育优势项目的市场化、产业化前景及对策研究③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研究④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⑤ 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研究

4.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研究

①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战略研究② 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改革研究③ 民族地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④ 民族地区高等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⑤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三、拟解决的重大或重点问题

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与应用研究上,应在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转型研究方面有突出的成果,推进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应在教学、训练、竞赛规范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推进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转型,与现代体育接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应在产业运行模式,特别WTO背景下的产业运行模式及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破,推进民族文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共同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及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促进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四、年度建设规划

1、2006年建设规划

科学研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力争1项被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3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篇。出版著作1部, 1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优秀成果一等奖,争取获得校级精品课程。

人才培养:继续招收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生10-17名,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学术梯队建设:引进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博士2-4名。晋升教授1名。副教授2名。民族传统体育学科队伍在国内有一定影响。

条件建设:加强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图书资料建设,建成中西南地区知名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料信息中心;国家、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成为国内知名基地。

2、2007年建设规划

科学研究:完成2项国家社科基金的申报工作。出版著作1部,争取1门校级精品课程。完善修订研究生教材。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4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篇。

人才培养:继续招收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生15-20名,招收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5-10名。申报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授予权。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学术梯队建设:争取1-2名优秀硕士生留校,引进运动人体科学博士1-2名,在稳定有8名教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条件建设:加大对运动人体科学图书资料的投入,继续加强对国家、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

3、2008年建设规划

科学研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力争1项被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出版著作2部。争取1门校级精品课程。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4篇,核心期刊发表15篇以上。力争一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

人才培养:继续招收硕士研究生25名,加强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在省内领先,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学术梯队建设:引进运动人体科学硕士1-2名,引进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2-3名,晋升教授2名,副教授2-3名,学术队伍的学历、职称结构在省内处于先进水平。

条件建设:民族传统体育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图书资料建设在中西南地区处于领先水平,国家级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和训练基地得到巩固。

4、2009年建设规划

科学研究:力争2个项目被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出版精品教材2部,争取1门省级精品课程。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5篇,核心期刊发表15篇以上。力争1项教学成果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以上。

人才培养:继续招收硕士30名,硕士培养质量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学术梯队建设:引进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2-3名,引进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1-2名。晋升教授2名,副教授2名。学术队伍中硕士学位人员达50%,居省内同类学科一流水平。

条件建设:巩固已有建设成就

5、2010年建设规划

科学研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申报成功2项。出版学术精品2部,争取1门省级精品课程。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篇,核心期刊发表20篇。力争获国家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人才培养:申报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点,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接受国内外访问学者。

学术梯队建设:引进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1-2名。晋升教授2名,稳定师资水平。

条件建设:巩固已有建设成就。

五、主要措施

1.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优势

我校是一所省属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学校学科建设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学、民族学、民族伦理学、少数民族经济、民族史学、法学、图书情报学等学科取得长足进步,其中,民族学和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已成为省级重点学科,民族学还成为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形成了在省内外有较强学术影响的学科群。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上,我们将采取成立学术指导委员会的制度,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优势,将多学科的力量聚集起来,从多学科的角度对体育社会科学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问题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2.学术队伍建设

根据研究方向、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的实际需要,采取对外引进和自己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完善稳定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强学术队伍建设,特别是做好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在现有队伍的建设方面,采取如下方式提高,一是直接参加体育社会科学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与研究能力;二是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在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汲取营养,开阔学术视野,提高水平;三是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举办短期培训,提高全体成员的知识水平与研究能力;四是输送部分有潜力的青年骨干到国内著名学府进行高一级的学历教育,提高学历层次。至“十一五”末,建立起一支学术水平、年龄层次、研究专长等方面相互衔接、协调配合、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并将硕士点建设、重点学科建设和研究基地建设融为一体,保证研究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3.组织与管理

首先,通过成立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学术指导委员会,将多学科的力量凝聚起来,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优势。其次,将研究基地作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二级机构来建设,增配人员,拨付经费,添置办公和研究条件。由主管副校长任基地主任,另派专人专职从事基地常务副主任工作。再次,在基地下设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室、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室、《民族体育研究》编辑部三个工作机构。同时,进一步完善以研究课题为中心的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和研究基地科研人员激励制度,制定拴心留人的政策措施等。

4.学术交流

通过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组织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建立国内国际交流关系和创办《民族体育研究》学术刊物等形式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2006年创办《民族体育研究》学术刊物。“十一五”期间成功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建立学术、人员交流关系,实现互派中青年科研人员进行进修、交流和讲学,开阔学术视野,活跃学术气氛。

5.拓宽课题来源渠道,提高研究质量和成果水平

通过加强对外联系和宣传工作力度,扩大学术影响和学科优势,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与关怀,拓宽课题来源渠道。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科技部、国家教育部、国家民委及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社会科会成果评审委员会、省教育厅、省民委、省体育局等上级部门争取科研课题。抓住机遇、奋力开拓,提高研究质量和成果水平,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和体育事业的繁荣争创佳绩。

6.经费与条件

国家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将作为我校的二级机构来建设,“十一五”期间计划投入建设经费150万元,用于必要的设备购置、图书资料购置、人才引进与培养、科研与学术交流、创办学术刊物等。在办公条件方面,在现有条件基础,建立多媒体报告厅一个,实现办公现代化。建立研究基地网页,加强宣传工作,争取社会化力量的支持。

吉首大学国家体育总局民族体育重点研究基地

2006年1月10日

附件【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学人员业务考核登记表.doc已下载
关闭窗口